笔趣阁读书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文化帝国 > 359.比周庄西塘木渎乌镇更早的
    360.用心搭台好好唱戏

    孟昶是很好说话的,他虽然不能介入姜家的核心事务,但姜建漠的看顾,以及本身同罗家的关系,还是让他隐隐知道一些东西。当然,作为普通家庭出身的他,既然在体制内行进,只能依靠妻家的助力,所以明面上不会忤逆了老太太,但是作为地区辖区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稍微关照一下溪止这边,问题也是不大的。

    接到了罗戈的求援电话,很干脆的,直接就派了区公安局巡警队,还有镇派出所加起来七八十人,紧急出动,前去维持秩序。

    接到了出警通知的时候,巡警队也就罢了,可镇派出所的人马,却都是一派洋洋喜气。换做其他什么地方,这些人肯定是没这么快活的,但是去溪止那里,没人不愿意。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匪兵二流子,但有点儿额外的进账,当然没人拒绝,而以前最是让人头痛、由宗族势力把持的溪止,近段时间越来越有警民共建模范单位的趋势,端的一派鱼水情。

    拿钱办事,听说那边有需要,这些人当然是二话不说就出动了。派出所的位置也不必区公安局距离溪止近多少,但却只花了巡警队一半的时间,就赶来了古镇这边。

    一到场,三十多人全都傻了眼,以前总是说华夏人多,华夏人多,却又没什么太直观的感受。在电视上看到京城魔都的人潮人海,因为不是临其境,所以也没觉得怎么样。

    但是眼前的人潮,却让这些小民警一个个踌躇不前了,有老警察就看向带队的副所长:“王所,这人这么多,我们上去也不管用咂。要不先等等局里的同事,看看上面是怎么安排的。”

    话音未落,就吃了自己副所一记牛眼:“老李你个奸猾头,就是现在这么多人,所以赶紧给我执行任务。万一局里的人还没来,这边就出了什么问题,到时候上头会找那个?找巡警队那些人,还是找我们?再说你也没少拿这边的好处,哦,有了甜头就往前冲,有了麻烦就躲……快点儿给我整队,听我分配任务。”

    其实看这个王副所长的架势,是还有些话没有骂痛快的,只不过视线一瞟,就瞄到了旁边就是摄像镜头,赶紧就不说话,开始分配任务了。

    刚刚八点半多一点儿,古镇上就已经满是记者了,媒体就和打了激血一样,摄像头从进了古镇开始,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原因无他,在98年的时候,国内才刚刚掀起旅游消费的热潮。但是这个时候,人们大多是往京城爬长城看枫远的水乡,一下子忽然就熙熙攘攘起来。

    时间走过了一个小时,九点半,这是预计开幕式的时间。而这个时候,很多游客们口口相传,已经知道了马上有活动将要举办。

    领导们上台,这是每个剪彩活动的必要流程。不过孟昶也是知情识趣的人物,晓得这样的场合下,自己越是多话,台下的人嘴上不说,其实心里面烦得要死,要不是身份地位摆在这里,保管有人起哄“下去吧下去吧”,这样的倒彩。

    “好吧,我要说的就这么多,再废话也没什么意思了,总之,溪止乡亲们对于各位天南海北的客人们,是万分的欢迎,希望大家玩得高兴,玩的愉快”

    孟昶笑着给挥挥手,就退到了一派头头们的中间,既然此时此刻的主心骨都只有这么两句,剩下的人哪里还敢比他说得多?干脆就不说话了。这么一来,本来杨一和老人们合计了半天,特意留出来的一个小时,居然是还剩下四五十分钟的时间。

    既然领导都这么体贴,那也就不用多说了,直接上戏班。

    三弦的弦音一起,底下本来是如浪潮一样的鼎沸人声,顿时就安静下来,有些其他剧种的票友听了这音色,还互相打听这是什么乐器。

    不同于其他戏曲里面乐器,已经日渐式微的昆曲,并非是后世人们所认知的,以琵琶和苏笛作为主奏乐器,而是三弦。只不过一代代的技艺流传中,三弦伴奏技能没能很好地传承下来,所以除了少数的戏班,以及现代音乐学院中某些老前辈带出来的科班生,其他都渐渐转为了琵琶,苏笛,笙,二胡等等。

    丝竹一起,跟着的就是细腻婉转的水磨腔,一音三韵,但是在万种的幽幽柔情中,又能听出来几分京剧的清亮圆润。这是曲家班的头号旦角云水月的表演。

    杨一留神了一下戏台周围,很多老人或者梨园票友,都纷纷摇头晃脑沉醉不已,显然是深得听曲之三味的。但是更多的人,在经过了最开始的新鲜劲儿后,一个个就有些注意力不太集中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要是一一分析,恐怕就是集全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化学家在一起,也很难真的说清楚。

    可是原因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作为心中计较已定的杨一来说,他只需要知道怎么样来改变这种现状,而不是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所以就看他给后台使了个眼色,一曲浮生三梦堪堪唱完,后台里面音调一变,居然是带上了一些节奏略快的武侠风。

    咦,这是什么阵仗?孟昶的好奇劲儿霎时就被撩拨了起来。

    应该说在现在这个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还是被广泛认可的,没有后世互联网草根化后,从各个角度展开批判的言论。而以83年的tvb射雕为首,很多武侠剧里面的配乐,被认为是传唱一时的经典,很多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都会在饭后茶余,摇着蒲扇哼哼两句电视的配乐。

    所以这个调调一起来,很多人脸上的表情和孟昶一样,带着明显的新鲜劲儿,伸长了脖子往戏台上瞄。

    这些人里面,肯定是不包括杨一的舅公姥爷那些老辈人的,在他们听来,这东西就有些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了。但其实后来很多沦为小众的传统文化圈子,比如昆曲,比如泥人,比如皮影戏,还有更多类似的东西,都曾经反思过,如果这些行当,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能够不那么坚持原汁原味,不那么非要保留正统,能够多在技艺的流传和大众接受度上面下功夫,也许就不会有“华夏昔日的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稀缺了”的悲哀感怀。

    为什么说后世是一个娱乐至上的年代?难道普通人就真的是低俗的无药可救了吗?这个命题显然是不对的,上帝也不能鄙夷世俗的快乐,这句话在西方世界流传已久,且不论有多大的正确性包含在其中,但却有很多人认可,这就足够了。

    所以尽管杨一从重生至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了动漫,通俗畅销小说,网络阅读等等“娱乐文化业”上面,但这却是他目前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尽可能让华夏文化多保留一些的最好方法。

    所以对于曲家班的到来,他是持欢迎态度的,而且还很同意舅公给出的优厚戏金,整个戏班从上到下,也都是礼遇有加。

    可是今天这个戏台上的主角,却不是他们,而是从上戏、越州艺院、越州传媒等高校请来的科班女生。这些人在各自学校里面学到的东西,说起来未必有传统戏班里面的系统全面,但她们也有她们的长处,那就是更能接受新事物一些,对于杨一的“娱乐精神”,也更能领悟。

    于是就看到原本装束再是正统不过的戏角儿,一个个渐次退场,却又呼啦啦涌上来三五个少女。这些姑娘和先前的人又不同,几乎就没有什么扎扮,别说吊眼角,贴云片,就连花粉和胭脂,也只用了粉白和桃红两色,是地地道道的清水淡妆。

    但就这略施粉黛的装束,居然也有几分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景致了。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