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断,内心想说的话被阻挡,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幼小的心灵将封闭与父母的心灵对话。
父母效能:传统的父母角色
通常,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虽然很想了解子女内心的感受,很想接纳孩子的情绪,但是,传统的角色常常造成亲子间沟通的障碍。
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背景中,没有人教过我们如何正确地处理我们的情绪。因此,我们错误地认为失望与恐惧的心情是不应该的、是不好的。
传统里对于情绪的处理共有两个法则。一是压抑,二是发泄。压抑所产生的自残现象时常可见。发泄则是将点的战争扩展到面的战争,其至对别人产生情绪xìng的攻击伤害。
很不幸的,当孩子对我们表示出这种负向情绪时,父母们通常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于是在困惑中,我们就扮演了下列角色:
(一)指挥者
这类型的父母喜欢完全控制所有的事件,并且企图去扭转一切负向的情境。面对哭泣的孩子,会自然地警告孩子说:“不准哭,不准再哭了!再哭就……。”
面对挫折、悲伤的孩子,这类型的父母常使用命令、指挥和威胁等工具,以保持其优势地位。最常见的例子是:
◎这是你对父母的态度吗?
◎我警告过你很多次了,不准玩游戏!
◎如果你再被老师批评,我就把你赶出去。
◎打电话不要那么久,不然我把电话停了。
(二)说教者
说教者是一个“应该主义者”,时常在与孩子的jiāo谈中有意无意地留露出“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最常见的例子是:
◎你都五年级了,应该懂事了。
◎你是大哥,不应该为了一点小事和弟弟争得面红耳赤。
◎你是哥哥,应该让着妹妹。
◎你不应该这样,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三)万能者
这种父母会表现出一付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态度,很喜欢替别人解决问题。喜欢向孩子炫耀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而采取的沟通方式通常是:说教、忠告、教训。他们的目的是要子女认为他们是如何地优越。例如:
◎看嘛!我说的没错吧!
◎用用你的大脑,好好地想一想吧!
◎想当年,我在你这个年纪就……。
(四)审判者
这些父母甚至不经审判就已宣告孩子有罪,其目的是想证明自己永远是对的,而错的永远是孩子。最常听的实例是:
◎成绩这么差,一定是你不用功。
◎不要再说了,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错。
◎一定是你先动手打人的。
(五)批评者
就像审判者、说教者、万能者一样,担任此种角色的父母最喜欢以苛刻的标准来挑剔子女的行为,并且用嘲笑、讽刺、诽谤和开玩笑的方式来压制孩子的yù望。例如:
◎你以为你长大了吗翅膀硬了,想飞啊!
◎你以为你是谁啊?麦克杰克逊?
◎嗄!天啊!这是我儿子吗?
(六)心理分析者
如同一位心理学家般地发觉、分析、诊断孩子的种种问题,并且将问题的原因推在孩子身上。例如:
◎问题在于你对自己缺乏信心……。
◎你为什么会选择这种落后的方法呢?
◎我想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我觉得你又在胡思乱想了。
(七)安慰者
这类型的父母会以轻松的方式处理孩子的情绪,以避免自己卷入其中,如轻拍孩子的背、草率地安抚等;而在困难重重时,却伪装成一切都没有问题,这就是父母对孩子忧虑、焦急情绪的回应。例如:
◎放心啦!不会有事的。
◎别担心,天塌下来有高个儿顶着。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必这么在意呢?
◎这是上天给你的考验,加油吧!
以上七种传统的父母角色,会在亲子互动中,反复地指出问题的来源都是孩子所造成的,如此不但无法疏解孩子的负向情绪,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压力。
这样的方式非但不能为父母与孩子建立起开放式、鼓励xìng及建设xìng的正向沟通,反而扼杀孩子表达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沟通模式,严重地剥夺了孩子做决定的学习、以及为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机会。
那么亲子间良好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字“倾听”。
为人父母者要孩子听话之前,必需先学习怎样去听孩子说话。
父母效能培训:倾听的艺术
沟通的目的在于互相尊重。“互相尊重”指的是孩子与父母亲能够彼此真诚地表明想法和感受,而不必担心会被拒绝。也许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可以表达接纳他们的感受。
但是,沟通的方式是什么?沟通的技巧在哪里如何做才能达到良好的沟通?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认为沟通的元素主要是“说”,父母所呈现的态度是“我说,你听”。其实,“说”只是沟通中较不重要的一环,真正重要的沟通元素是“倾听”。
(一)有净化作用的倾听
孩子:妈妈,我讨厌上学,因为全班的同学都欺侮我。
母亲:全班的同学都欺侮你?
孩子:对啊!我跟小琪借橡皮擦,她都不肯借我。
母亲:你觉得很没面子。
孩子:晓珍和我赛跑输了,就说我偷跑。其实我根本没有偷跑。
母亲:嗯,还有呢?
孩子:老师叫我登记成绩,他们就说我是马屁精。
母亲:喔……
孩子:作文被老师贴在墙报上,国权就说我是抄来的。其实,我哪有抄。
母亲:那怎么办?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欺侮你。
孩子:其实……也没有啦……不是全班啦……
母亲:有一半的同学在欺侮你。
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啦!
母亲:至少有十个同学欺侮你吧!
孩子:哪有?这次班上全数通过,我当选模范生呢!
母亲:哦……
孩子:其实就只那三个人啦!因为他们嫉妒我的功课比他们好!可是……也还好啦!上次他们还请我吃冰淇淋,有一次我脚痛,国权还帮我抬午餐呢!
倾听是了解的开始,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困顿、失败和难过时,积极的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奔腾的情绪。因此,开启良好的沟通之钥,从倾听开始。
(二)反映倾听
什么是反映倾听呢?父母若要使用反映倾听,须先了解人际沟通的过程。以孩子牙痛为例:
孩子→牙痛
孩子为了免除牙痛,他会变成发号机,给父母传达某些信息。所以孩子必须选择足以表明“我牙痛”的信号给对方,这种选择的过程称为“选码”。
孩子:牙痛→选码
假设孩子选择的信号是不断地大哭喊:“痛!好痛!”这个哭泣的信号就会传送到父母的耳朵里。
信号
孩子:牙痛→选码→痛!好痛!
哭喊
父母收到信号后,必须经过译码的过程:
信号
孩子:牙痛→选码→译码 母亲;他牙痛
哭喊
如果父母能正确地从孩子的表情和语言中正确地译出信号所代表的意思,就会知道孩子的哭泣是因为牙痛。万一父母认为孩子在瞎闹、在找碴,则完全误解孩子的意思,甚至因此教训孩子一番。如此,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桥梁就会堵塞。
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就是造成亲子沟通不良的原因,往往“听者”误会了“说者”的意思,却没有察觉到早已造成误会了。
为了避免“听者”在译码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则需要运用“反映倾听”来与孩子对话。例如:
1.孩子:(放声大哭)哥哥抢我的玩具。
母亲:你一定很生气,讨厌哥哥抢你的玩具。
孩子:对啊!
2.孩子:我们老师根本是个巫婆!
母亲:你很讨厌你们老师。
孩子:一点也没错,我恨死她了。
3.孩子:妈妈我当选模范生了!
母亲:你看起来很快乐啊!
孩子:嗯……这是很难得的。
以上的例子,父母能够正确地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则以“所言不差”来回应母亲,以证实母亲解码成功。
反映倾听,“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感受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向对方求证。必须注意的是:“听者”绝不可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价值判断。
“听者”就像一面镜子,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反映出来,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
序言
“翔翔,起床啦,上学要迟到了……”
“翔翔,为什么你还不起床呢再不起来,就来不及了。”
“翔翔……”一大早,母亲的情绪就被翔翔赖床的坏习惯弄得糟糕透顶。
过了廿分钟,翔翔还在房里大叫:“妈妈……我的运动服呢我的白袜子还有那条米老鼠的手帕”
母亲像陀螺似地忙着帮他找出衣服、袜子和手帕。
“妈……我的联络簿到哪去了”
“在这里,对了,你水彩用具有没有准备,昨天联络簿上说要带。”
“我不知道啦……我忘记水彩笔放哪里了……”
一个早上,母子俩像经历了一场世纪大战一般,好不容易把儿子送出门,母亲才稍稍喘口气,电话铃响了。
“妈……帮我送自然书,在抽屉里,快点啦……”
如果说“亲情之爱”是为人父母一辈子的甜蜜负担。那么,错误地承揽孩子所有的问题和责任,对孩子的成长将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斯考克.帕克有句名言说:总有一天我们要放开孩子,他们是上天赐下的礼物,jiāo给我们照顾 ── 但不是永远。
理清谁的问题
在前一章里,我们学习以“倾听”来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
但是,倾听只适用于孩子发生挫折、感伤、沮丧、怀恨及种种负向情绪。而且当问题拥有者是孩子时,倾听的效果才能凸显。
如果孩子为父母制造了好多麻烦,给父母带来许多困扰,父母就不能再一味地使用“倾听”了。
因此,为人父母者在遇到问题时,需先冷静地想一想,这是谁的问题。
通常,一个记忆力不好的孩子都有一个记忆力太好的母亲;一个不爱清洁卫生的孩子常有一个太爱清洁卫生的妈妈。就像上述例子中的翔翔经常忘东忘西的,他妈妈三天两头要送毛笔、作业簿到孩子学校去。有一次,甚至打电话回来说忘了带书包呢!听起来很可笑是吧?上学竟然忘了带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大都是父母的态度所造成的。因为,孩子永远不必为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任。房间弄乱了,有父母来收拾整理;功课不好了,由父母去cāo心;害怕困难时,有父母来帮助等。长久下来,自然养成孩子一些不良的习惯。
父母有时候似乎太多管闲事了,孩子的问题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处理,把问题的所有权分清楚,什么是自己该管的,什么是不该管的。
如何理清问题所有权
很多父母在一开始很难意识到“问题的归属”的观念,更别说去选择到底谁该为这个问题负责任了。
我们先要知道“有问题者”一词,如“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到”“父母效能训练”的创始人哥顿博士说明其原则如下:
1.当孩子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孩子有问题。由于孩子的行为没有妨碍到大人,所以不是家长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
2.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他的行为也不妨碍大人,所以在亲子关系上没问题。
3.孩子使自己的需要获得满足,但是同时也妨碍到大人时,是大人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三项原则,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父母在面对困扰时,可以问一问自己:“这问题有没有干扰或妨碍到我的生活”、“这问题对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伤害,甚至危害到生命的安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关父母的事,这问题是属于孩子的处理范围。如果孩子与自己的配偶、老师、朋友或兄弟姐妹有了冲突,那么是他们两者间的问题,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无须chā手或干涉,而父母只要从旁加以引导和注意。下面就是问题所有权划分的例子:
小杰最近因为和好朋友闹翻了,所以心情很坏,情绪低落。虽然妈妈倾听小杰的诉苦,同时也表达对小杰处境的了解和同情,但是问题要如何解决呢小杰的母亲想自己是否要打电话给他的好朋友,问问看他们发生什么事,也许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呢还是等小杰自己去处理呢
由于这问题并没有干扰或妨碍到小杰的妈妈的生活,所以很明显的,这是小杰自己要处理的问题,妈妈无须chā手,以免剥夺了小杰学习的机会。
通常当父母面对问题所有权区分时,要先考虑孩子这种不良问题行为是否有什么目的然后再考虑问题所有权该属于谁如果是孩子的问题,那么就让孩子自己处理,而父母只需要从旁加以鼓励和注意就足够了,千万不要多管闲事而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
父母效能:孩子拥有问题时
属于孩子本身的问题,父母并非袖手旁观,可以帮助孩子寻求解决的方法,但是寻求解决方法不是给予忠告,也不是帮助子女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忠告是强加于子女身上的警告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